1 基本情况
离子膜装置于2000年3月18日投产,至今已运行29个月的时间,对离子膜的运行电流已进行了两次提升。
由设计时额定电流密度3.89 kA/m2提高至4.5 kA/m2(其他一些厂家采取的方法为:越运行到后期,离子膜的运行电流越往下降),对极少部分离子膜进行了更换,并对更换下的离子膜进行了分析,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,使离子膜的运行保持了较好的水平。
2 损坏情况
(1)膜针孔主要分布在离子膜四周靠近槽框区域和离子膜上部30 cm的长方形区域(见图1)。
(2)膜的鼓泡主要分布在膜上部30 cm左右的长方形区域,且在靠近阴极侧(图2中方格部分)尤为严重。
3 原因分析
3.1 边缘区域针孔原因分析
对膜四周边缘部分针孔多的现象进行分析,电解槽边框部分存在不平整区域,经对部分单元电解槽进行检测,发现单元电解槽存在下述现象:
(1)一些极网本身边缘部分存在毛刺;
(2)极网与电解槽边框焊接打磨不平整;
(3)少部分极网在经历长时间运转后,边缘有变形上翻现象,且有焊点脱落。
在装置运行过程中,上述现象的存在,会因压力波动造成膜与极网边缘形成摩擦,致使膜边缘产生部分针孔。
3.2 在膜上部30 cm区域产生针孔及鼓泡分析
3.2.1 气泡效应
在离子膜电解槽的运行中,越靠近电解槽上部,气泡分布越多,离子膜在气液两相介质下,特别是气泡分布不均时,造成离子膜一会儿暴露在气相区,一会儿又在液相区,使离子膜受力不均,形成了层间分离效应;时间越长,则形成的鼓泡越明显。
3.2.2 电流密度分布不均
由于离子膜本身也存在薄厚不均的现象,在膜上部区域,由于气泡增多,而气相的导电性能与液相相比差别甚远,使电流在流过膜上部区域时集中在液相部分,这样造成电流密度在气相越多的区域越分布不均;如果恰好集中在膜比较薄弱的区域,则极易击穿膜,形成针孔。
3.2.3 电解槽进料盐水小管流量的影响
在本厂12台BiTAC-829电解槽中,只有部分电解槽部分单元的膜存在针孔和鼓泡现象,而不是整个电解槽所有单元都存在。通过停车对电解槽进行检修,发现有部分单元进料小管管口有内凹现象,这就减小了该单元的流量,造成针孔、鼓泡。在电解槽的开车过程中,有时发现其进料小管管壁有气泡附着,这样也影响了进槽盐水或碱液的流量,也易使膜出现针孔或鼓泡。
3.2.4 单槽或单列停车时运行槽流量小
在离子膜电解槽单槽或单列停车时,因为要对停车槽进行阳极液置换,所以必须关掉循环回电解槽的淡盐水,这样使得运行电解槽的进槽盐水量减小。虽然仍能保证其出口淡盐水的质量浓度在200~210 g/L的范围,但气泡率大大增加,从而提高了膜的层间分离效应,增加了电流密度的分布不均性和膜形成针孔及鼓泡的可能性。
3.2.5 防腐蚀电流不能及时跟上
本装置在设计运行之初,防腐蚀电流所需的备用电源设计欠妥,在遇到突然停电等紧急停车的情况时,防腐蚀电流不能及时供上,而要靠人工在10~30 min后才能恢复。这样,在离子膜电解槽紧急停车后,其氧化还原性最强。即原电池效应最强时,由原来的阳极变成了负极,阴极变成了正极,使Na+、H2O 等出现反向移动,导致膜膨胀、鼓泡。
3.2.6 淡盐水浓度、pH值、二次盐水质量等的影响
淡盐水浓度降低,膜透水率增加。当多出的水流超出了膜的承载能力时,则使膜膨胀、鼓泡。pH值调节不稳导致pH值小于2时,膜阳极侧羧酸层由“Na”型变成了“H”型,失去Na+的传输能力,最终导致膜鼓泡。
二次精制盐水中一些重金属离子在膜中沉积,时间越长,沉积越多。沉积在膜中的杂质使膜表面凸起,进一步产生针孔或鼓泡。
4 处理措施
(1)修电解槽时仔细检查膜,发现有毛刺及时打磨;如发现极网边缘有变形,则需进行单元更换,将变形单元极网送厂家检修。
(2)检修电解槽时,仔细检查每根单元进料小管,更换管口有变形的小管,小管内壁如有附着物则进行清洗。
(3)电解槽开车时,仔细检查各单元进料小管是否有气泡附着,如有附着则用手轻轻弹掉。仔细检查各单元溢流情况,确认每单元都有溢流且大小一致,才可送电开车。
(4)停车时严格进行阳极液置换,保证置换时间,严格控制盐水浓度,防止盐水浓度偏高冷却结晶刺伤膜。单槽或单列停车时控制置换时间要短,并要合格,尽量使电解槽液的流量在规定范围内,并尽量使电解槽进出口盐水浓度、碱液浓度在规定范围内。
(5)对防腐蚀电流系统进行改造,在紧急停车或正常停车后,使电解槽极化电流能自动及时跟上。
(6)尽量保证操作条件平稳,指标合格,特别是淡盐水浓度、pH值、二次精制盐水质量等。
摘自:氯碱工业,2003年第7期
作者:张定明,赵绍益《氯碱工业五十年精品论文汇编》